探索设计与教育的数字化创新之路|艺术学院成功举办“城市‘元’未来”高峰论坛
发布时间:2023-12-05

2023年12月2日,由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联合主办的“城市‘元’未来”高峰论坛在力波1987产业园环华理工业设计中心举行。本次活动得到了上海市教委文教结合项目的大力支持,邀请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一起探索在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化浪潮中,城市空间、文化、艺术与教育的创新变革之路。

2022年5月两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上海市政府作为首个公开表述元宇宙发展创新思路的中国省级政府,率先将元宇宙写入“十四五”规划,并在2022年印发《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与上海政策,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将城市空间研究、文化展示传播、数字技术方向积累的成熟经验进行跨学科融合,并与 “元宇宙“行业龙头企业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高校人才服务工作室“,促进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线”互融合作。

除本次论坛外,上海城市文化展示与数字化传播优秀创新成果展也同步在力波园区举行,汇聚了跨专业多学科的60余项创新设计成果,主要围绕上海建筑与城市研究,海派艺术与文化,数字艺术等领域展开,包含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产品设计、视觉设计、装置艺术等,展现了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积极应对数字化创新变革的阶段性成果。

image.png

本次论坛由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尹舜副教授主持,来自城市空间研究、海派文化研究、数字艺术、历史建筑保护、计算机信息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以及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各位专家,对在数字化背景下设计学科与行业的创新改革,如何推进新时代上海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文化审美需求等各抒己见。

尹舜副教授介绍高校教育和传统学科都需要在学术框架中保持敏锐视角,华理数智未来城市实验室借助数字技术加快科艺融合,以“虚实融合“的新媒体技术手段解读城市文化遗产,通过智能设计创建更美好的城市未来,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复合素质的高校设计人才。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唐克扬教授既是知名建筑师,也是知名策展人,拥有多个跨界身份。“数字时代,数字艺术进一步颠覆了‘原型’或者‘起源’的观点。这也启发我们思考:建筑师到底是再造世界还是复制世界?”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范文兵教授,从建筑师工作内容及角色的变化、旧式功能与空间的重构、新式功能与空间的建构、网红建筑等四个方面,对互联网时代建筑设计的演变进行了论述,揭示出传统建筑学需要面临的全方位挑战与机遇。

image.png

“技术的飞跃催生着空前的媒体革新,为现实世界拓展出一个全新的时空维度。时空体验的变革将带来空间塑造的巨大变革”。哈佛大学CAMLab副主任吕晨晨博士反思传统空间营造与多媒体剧场的内在关联,介绍哈佛大学CAMLab对于文化时空体验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谷志旺结合目前历史建筑保护的社会需求,向我们介绍了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展的历史建筑全生命期预防性保护探索的实践。

“创新的方式在演进,通过不断的实践就会实现“。数字艺术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张周捷基于算法生成、数字化工厂制造和数字资产化的新模式,展望了未来的数字时代将由不同层面的创新构建。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傅蓉蓉教授主持了圆桌讨论,嘉宾们围绕“元宇宙视域下城市文化创新发展路径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话题进行分享。

智能传播与设计专委会主任,华东理工大学的林家骏教分享了上海市对于元宇宙产业的导向以及关于开辟元宇宙新赛道、数字业态升级的最新政策,对高校产学研融合赋能数字产业发展寄予厚望。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教授、文旅部数字演艺集成创新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敬平,就利用了混合现实(MR)技术的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展开讨论,“从storytelling转变到storyliving,在虚拟世界中去体验故事,这是符合当前文旅发展的国家战略导向”。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闫爱宾副教授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和张敬平教授均有深度合作,他认为人居环境学科原本是很强调“真实世界”,而当我们迈入元宇宙世界之后,专业的边界也在扩展,“虚拟”作为一种技术可以融入建筑学专业教育。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副秘书长,上海报业集团东方网创新研究执行院长朱琪针对学生发展提出希望,“除了在地和在场文化之外,上海正在大力发展在线文化,需要具有元宇宙世界价值的文化人才”。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