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艺发[2023] 3号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设计类课程教学优化方案
发布时间:2024-07-08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文

 

华艺发〔20233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关于设计类课程教学的优化方案

 

    为进一步保证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规范设计类课程的上课模式,经学院研究,针对学院设计类课程上课模式制订以下方案。

     “设计”是将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以人的需求、价值观、审美观、文化环境等相关要素为依据,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的规律,服务于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创造性活动。一直以来,设计类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师徒相传的“手把手”教学,讲究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创造和专业技能训练。由于专业特点决定其设计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进行设计课时,创作思维并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灵感的迸发。因此,设计课课程的安排需要集中在一定的时间内,体现在课时上,通常为半天或一天集中排课。设计类课程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本科教育阶段,应鼓励引入或参考实际项目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毕业时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在课程安排时,明确采用理论讲述、现场指导和调研的授课模式,理论授课的地点为教务处统一安排的普通教室,现场指导教学地点可与理论授课教室同堂,亦可根据课程需要在专业教室或校内外场地进行。具体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教学场所

    1、设计类课程应优先安排在专业教室内进行,教室内应配备便于绘图和制作模型的大桌面。

    2、在专业教室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设计课可以安排在普通多媒体教室,但应采用开放型、便于互动的柔性教室。

    3、针对大四毕业班的专题设计类课程和毕业设计,则可以安排在专业教室或工作室进行,便于分组讨论。

    4、学院专业教室、工作室、计算机房、相关实验室免费向学生全时段开放,建立相关排班制度,培养学生的艺术特质和专业素养。

二、上课模式

    5、针对部分(例如课时≥64学时)设计类课程,在师资力量足够的条件下,每班应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尽量实现小班制教学。

    6、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连续的4课时中,鼓励教师采用理论讲授1-2课时,现场指导学生设计实践2-3课时的模式,并在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中明确体现理论和指导实践的构成比例,向教务处和质量保障中心备案。

    7、设计课程中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小组汇报、学生单独上台汇报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互动,并在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中明确体现这几类教学方式,向教务处和质量保障中心备案。

    8、设计类课程可以邀请国际国内知名设计师参与设计课程,加速学院国际化进程,拓展学院影响力,并向教务处和质量保障中心备案。

    9、任课教师为课程负责人,应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加强课堂纪律的维护,严格规范学生出勤。

三、集中评图与展示

    10、充分利用徐汇和奉贤校区的展览展示空间在第1011周和第19-20周举办专业设计类课程的作业展。

    11、鼓励设计类课程开展集中评图的模式,引入专业教师或专家组进行集体评分,作为课程成绩的依据。

    12、开辟专门用于课程作业的展示和评图的室内外场地与空间,与学校沟通建立长效维护机制。

    13、积极开展华理设计周、华理设计节主题设计展,邀请设计大师参与,扩大社会影响力。

四、教学实践

    14、加大实践环节的培养力度,积极向学校教务处申请加大实践经费的拨付力度,开展一系列现场实践类授课。

    15、积极拓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特定课程与特定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可以探索引入实际工程项目到课堂中的相关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16、探索高年级设计课程与企业开展短期联合设计的相关机制,列入有效课时学分,向教务处和质量保障中心备案。

五、其他

    17、加强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建立以设计实践以主线的系列教学模式,避免设计类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叠。以教研室为单位,在每学期末开展课程的教学例会,研究部署下学期的排课工作。

    18、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的合作,积极参加多校联合设计类课程,将联合设计列入有效课时学分,拓宽教学思路,加大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灵活性。

    19、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发挥艺术学院的特色,以跨界融合、服务设计的思维理念对接学校或理工学科的项目或科研,加强横向接洽,实现科艺融合。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20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