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启动生成式联合设计系列工作坊。首次工作坊以“AI赋能上海红色文化——文创之旅”为主题,聚焦艺术与科技融合,以“智能+红色文创”作为创新动力,在晨园109报告厅顺利举行。活动由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人工智能学会智能设计与传播专委会联合主办,上海市教委指导,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特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支持。
工作坊邀请到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阮竣、特赞信息科技创始人范凌、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监事长朱琪,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万永菁、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彭鑫担任评委,来自信息学院、艺术学院的本科生及研究生50余人参加了工作坊。工作坊由华东理工大学工会副主席、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叶俊男主持。
学科交叉融合,跨领域合作创新
当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为设计学科建设带来了新思路。借助数字化技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红色文化,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再现,能极大地提高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从高校到企业,每个社会力量的参与都在这场发展浪潮中贡献独特的价值,助力全社会大力营造传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浓厚氛围。本次工作坊旨在深入探讨学科交叉融合,用跨领域的合作与创新思维,共同推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特赞专家团队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红色文创设计等主题进行了分享。李晓梅为大家带来了题为《设计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实践》的讲座。她详细分析了文创产品创意方案生成面临的挑战,包括传统创意过程的局限、文化市场的需求和趋势等方面。她指出,当前文创领域需要更加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案,而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为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随后,她以kimi为例,展示了创意方案生成的流程。
陈丹阳带来了题为《红色文化背景下的文创设计》的精彩分享。她介绍了文具、日用品、服饰、装饰品等不同类别的文创产品类型,并分析了它们的实用性、趣味性与艺术性等特点。通过展示红色文创的经典案例,陈丹阳总结了红色文化背景下的文创设计的六个关联词。她强调,设计师在创作红色文创产品时,需要深入挖掘这些关联词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从而为产品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
曾思烨拥有多年创意工作经验,她分享了《LLM技术在创意工作中的应用教学及创作》。曾思烨首先介绍了LLM技术的概念和原理。她表示,创意方案生成的流程包括明确创意生成的目标、挖掘灵感来源、生成创意方案等步骤,在这个过程中,LLM技术可以帮助创作者们更好地捕捉和表现创意,提升作品的质量和创意性。
在工作坊环节,特赞专家团队从基础原理、基础操作、高阶应用等方面介绍了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相关工具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指导大家如何用AI赋能红色文创设计。
随后50余位来自艺术学院和信息学院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分组展开了红色文创设计创作实践,并进行了汇报展示。
评审专家对作品进行了点评。阮竣首先对同学们所做的设计表示称赞,同时他表示,设计师在运用人工智能手段做红色文创产品设计时,应当考虑红色文化如何从视觉元素的提取,向文化意象提取转化。
范凌从技术层面出发,表示如何结合红色文化中的元素,对大模型进行讨论是需要大家思考的。目前已有的语料库对红色文化理解不足,AI缺少的发散性正是设计师重要价值的体现。
朱琪从文创产品的精神内涵出发,通过戒尺、鼠标垫设计等实际案例,讲到一个好的文创产品要从文化属性、商品属性以及受众体验三个角度考量。
经过现场投票,第7组、5组团队分别获得了本次挑战赛第一、二名。阮竣、范凌为获奖小组颁奖。
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用设计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一直将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研究团队中文创产品设计负责人叶俊男的课题“基于无意识感知的上海红色文化符号创新与产品赋能方法研究”已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立项。此次“AI赋能上海红色文化——文创之旅”工作坊已经是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以红色设计为主题的工作坊活动。前两届活动分别以“海派绘画融入红色文创设计”、“红色文化地标设计”为主题,此次活动探索用生成式设计的方式,赋能红色文化设计。
创新发展新范式,跨学科人才培养
当天,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科建设座谈会在晨园406举行。与会专家就设计学科发展展开交流。
会上,万永菁为阮竣颁发华东理工大学美育教育指导教师聘书,希望他能为华理丰富美育教育的内涵,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