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设计学专业2022年年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22-12-30

设计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12月)

2022年,本学位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深化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两校区研究生教育教学等带来的影响,认真执行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要求,不断深化“三全育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情况

1、本学位点培养目标和主要的培养方向,年度发展概况

1.1 培养目标

本学位的培养目标为,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有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创新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具有较为系统的设计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历史、现状和发展动向,掌握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技术并能结合于实践运用,具备将设计与工学等其他学科进行交叉与整合运用的能力,探索工程技术与设计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和实效性,完整体现设计的技术属性与人文属性;能较熟练地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检索查阅资料,进行学术研究及有效地交流沟通,并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与研究奠定理论与方法基础;具有独立开展科学、技术研发能力,具有较好的管理工作的能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具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

1.2 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硕士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课程学习学分有效期自研究生入学开始为5年。从2022年始本专业学制为3年。有六个培养方向:

1.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

2.环境艺术与规划设计

3.视觉传达与品牌塑造

4.系统服务与设计管理

5.智能交互设计

6.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研究

1.3 2022年度发展概况

2022年度,设计学专业在读人数(107)人,录取人数(31)人,学位授予人数(28)人,本学位点在2022年的重大事项:设计学的学制调整为3年,这就给了学位点更多的空间对人才培养,特别是学术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多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如何利用好国家专业目录调整的契机,切实将设计专业转型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科艺融合的专业。为此学位点在不同层面召开了多轮学术研讨会,以期厘清思想,统一认识。

2、师资力量和师资变动情况

2.1 师资力量

专业

技术

职务

人数

合计

年龄分布

学历

结构

硕士

导师

人数

40岁及

以下

40岁以上60岁以下

60岁及以上

博士

硕士

其他

正高级

5

0

5

0

2

3

0

5

副高级

21

6

15

0

15

6

0

21

中级

8

7

1

0

7

1

0

8

其他

0

0

0

0

0

0

0

0

总计

34

13

21

0

24

10

0

34

本学位点2022年共有校内导师34人, 2022年度新增导师4人,其中2022退休1位,调离导师0人。2022年正高级5人,副高级21人。目前40岁及以下的硕士生导师13人,占全部在岗导师的38%;40岁以上,60岁以下的硕士生导师21人,占全部在岗导师的62%。其中,上海市浦江人才7人。

2.2 导师管理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在岗导师的工作水平,既要有坚定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不折不扣地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文件精神,全心育人,创新工作方式,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帮助学生树立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以及面向未知未来探索创新的自觉性。导师除了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习实践、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与学生引领和关怀外,还利用特殊的时间节点进行主题化、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院党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强调三全育人,积极推进思政进课堂。结合艺术学院专业课程的特点,组织各专业开展专项研讨,挖掘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倡导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价值取向、职业素养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已有12门课程申报学校课程思政计划。鼓励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模式创新,程建新教授主讲的《艺术哲学》,采用舞台剧表表演的形式让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汇报演出,在准备演出的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于哲学家的认识,在舞台展示的过程中,全体同学更加生动地理解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于炜老师参与录制的《绿色中国》系列课程已经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

学院党委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增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高质量、专业化和时代性。在全体教师中大力宣传“学术研究无禁区 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要求,要求学院教师严守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强调教学中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根据学院教师学科背景和成长特点,开展特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基层教工党支部书记和系主任的作用,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的师德师风专题网上培训,邀请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为全院师生做师德师风教育、解读《华东理工大学教师师德失范处理办法》。党委将师德规范纳入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成立了由学院党政领导、教工支部书记组成的工作小组,在教师奖励、职务聘任、职级晋升等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学院党委为新教师量身打造“星光计划”,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力度。

加强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积极开拓创新,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育方法,在学生党员、积极分子中开展“青马工程”、艺心向党等活动。成立“学习创未来”工作室,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动漫长图和动画视频的形式,生动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本学位点实行内外并举的导师培训。内部开展定期的导师组专题学习和研讨,外部安排教师参加学校层级及外国语言文学领域的各类教学与科研培训。学生定期参加学院及图书馆组织的关于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方面的讲座或培训,牢固树立师生对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敬畏心。另外,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科研论文中的学术规范及学术诚信问题,以学生和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严格把关,做到对学术不端问题的零容忍态度,迄今未发现任何学术不端的现象。

3、科研情况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科研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组建完善科研团队、稳步推进研究所建设、大力资助学术著作出版、积极组织科研项目申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学术讲座等,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持续强化教师科研意识,不断提升科研育人能力。

2022设计学硕士学位点教师共发表论文 (137)篇,其中 SSCI 论文(3)篇,CSSCI 论文 (5)篇。共出版专著 (4)部,译著 (1) 部,编著或教材 (2)部。获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项,其他省部级项目 (5)项。共到账经费(114)万元,其中纵向经费(21)万,横向经费(93)万。科研成果在往年基础上取得明显进步,业界学术影响力也得以不断提升。

4、学位授予情况

二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申请答辩人数

授予学位人数

130501

1305

28

28

本学位点2022年度申请答辩人数28人,其中授予学位28人。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相关规定。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导师选聘、研究生培养方案审定、学位授予标准制定、学术不端处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突显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实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严格考核各类课程,重视中期考核,同时依靠各类奖学金评定的规则,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对学位论文撰写首先是严把选题质量关,通过开题答辩。正式答辩前,学位论文必须经过查重、内部评审和外部双盲审。答辩通过并根据答辩意见修订后,经导师确认方才视为完成合格的学位论文。所有论文提交研究生院备检。

5、招生和就业情况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院在不断提高综合实力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进一步提高我院的生源质量。受疫情影响,近几年学院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学院领导以及专家进行线上研究生招生宣讲。通过宣讲增加了考生对我院研究生招生政策的了解,对进一步提高了生源质量、吸引了优质生源。2022年计划人数15、实际招收31其中26人来自双一流高校。

2022年28人就业,就业率100%。就业单位类别性质:1人在党政机关,2人在科研设计单位,15人在国有企业,10人在中小企业就业。就业区域:2人北京,18人上海,3人东南地区,5人中西部地区。毕业生就业平均月薪12000元。

6、思政教育和学风建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华东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以及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结合我院实际,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持续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5月了开展主题为“七秩峥嵘 赓续奋进 ——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创新之路”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线上活动月。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形势严峻,也给广大师生的科研工作带来考验,通过在广大研究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月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广大研究生恪守诚信规范,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围,使得每一位研究生都能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中去,自觉遵守科学研究规律,坚决抵制学术不端、不当行为,坚决摒弃浮躁作风,维护科学精神,净化科研、学术环境,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学术、科研氛围。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科研诚信建设新格局,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开展了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主题线上宣讲教育,宣讲教育内容覆盖到全体研究生和新上岗导师。内容主要围绕在全校研究生中普及科学道德基本知识,强调科学道德严肃性和重要性,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结合学院实际,保障广大研究生“停课不停学”、持续提升研究生群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开展线上学术论坛或导师与研究生线上专题组会,通过师生线上分享、探讨的形式,围绕最新学术前沿发展动态、科学精神、科研报国、学术诚信、学术规范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

依托研究生文化育人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开展研之有道活动,邀请专家学者、青年教师、优秀研究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成长成才之路、科研心得,引导广大研究生学习专家学者们的优良学风和高尚品质,大力培养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科学规范。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广大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激励研究生潜心学术。

为积极总结宣传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月活动相关活动,在全校营造鼓励创新、诚实守信的氛围,总结并设计研究生科学道德成果展示海报。

7、课程教学和学术训练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学点课程种类包括通识类课程(如 “艺术设计史”、“设计原理”),实践类课程(如“数字艺术设计”),以及校本特色类课程(如“人工智能设计”)。“实践性”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根据实践环节出现的状况、发生的问题、提出的要求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重视技术技能与职业需求衔接,强调方法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调学科交叉,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和在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共同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培养目标突出专业学位的“实践性”特征,重视市场需求,适应行业需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2022年开设新课程包括新媒体艺术设计等选修课,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选修需求,同时也是加强与产业、数字媒体传播等领域的合作。学校导师与行业导师共同参与制定课程方案,涵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全过程。

8、学术交流

2022年国际学术会议交流15人次(线上),发表国际会议论文60篇。

9、论文质量和质量监督

本学位点遵循华东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及申请学位学术成果要求的暂行规定》中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学位点培养方案对学位申请的补充规定,严把学位论文质量。明确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强化相关责任主体的法治意识和规矩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环节责任清单。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导师选聘、研究生培养方案审定、学位授予标准制定、学术不端处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突显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实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严格考核各类课程,重视中期考核,同时依靠各类奖学金评定的规则,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对学位论文撰写首先是严把选题质量关,通过开题答辩。正式答辩前,学位论文必须经过查重、内部评审和外部双盲审。对学术不端现象坚持“一经发现,严肃处理”的零容忍政策。答辩通过并根据答辩意见修订后,经导师确认方才视为完成合格的学位论文。

2022年度本学位点学位论文盲审为28篇,盲审通过率为96%。

10、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

本学位点配有一位分管研究生教育管理事务的副院长,研究生管理专职人员 2 人,承担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思政、学位等工作。本学位点以研究生的成长成才为工作重心。全面落实上级部门有关研究生权益保障的要求与规定,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华东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根据本学位点的特点,制订了《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细则》、《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国家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等。近些年在校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位点的满意度一直在 98%以上。

11、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

2022年,本学位点成果转化和咨询服务到校经费总额93万元。

本学科以“科艺融合”为发展路径,以社会应用和前沿学术研究为目标,围绕创意产业的发展,服务城乡区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重大国家战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走出了一条高水准,宽口径,对标产业需求的科研服务之路,把设计真正落实在国家、社会、产业最需要的地方。

其一,面向国家战略,助力脱贫攻坚。

设计立县团队,已与华东六县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累计开发超过1000款产品,为制造企业举办三十场设计培训,先后在上海、广东、义乌等地建立区域品牌产品营销中心,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受到解放日报、文汇报、第一财经等权威媒体报道,入选上海设计之都创新模式展览。仅宝应一地,近三年来累计拉动销售额5亿元、新增利税7000万元。2018年5月至今,设计立县团队5次到访松溪县实地调研,多次走访了“百年蔗”的生长基地万前村、松溪梅口埠古码头、湛卢宝剑发源地湛卢山以及松溪版画院。团队充分了解了松溪“新三宝”“老三宝”等特色资源特色文化,为后续的产品设计、区域品牌打造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广西三江高友村,团队对当地的民风民俗、语言、建筑、美食进行了解。通过推广区域文化特色,能够设计符合大众审美的文化旅游体验,并通过设计旅游纪念品塑造品牌形象,扩大当地文化传播力。在云南寻甸,团队通过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与视觉形象,助力寻甸农产品的推广,深度发掘了寻甸的文化、旅游资源,“设计扶贫”,作为“设计立县”的升华得到了当地政府、民众的广泛认可。

其二,地域遗产保护与设计更新

以“地域文化遗产保护与园林建筑艺术”、“生态技术与特色景观营造技艺”为学特色,在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领域取得了富有影响力的成果。多次中标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地域文化保护和景观规划,遗产保护项目,为多地城市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多次担任上海国际室内设计节的主策展。通过基于媒介融合理念对海派工艺类非遗进行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注重传承方式的创新、产业生态与市场运作方式的创新以及受众培育模式的创新针对海派工艺类非遗,如海派玉雕、漆艺、草编等产业运作中存在着知名度与接受度,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背离的现象,缺乏完整的产业链,通过资源要素整合对之进行重新定位与规划,塑造地域品牌是运作核心,借助整合新媒体手段进行营销传播策略的定制,实现传统文化产品的价值衍化和附加值提升,促进整体产业形象的提振。

其三,满足消费升级的城市品牌建设

依托产品设计、品牌营销、商业策划等学科优势,广泛联合政府、机构及媒体等组成全方位、多功能的联盟,以研究自主品牌、服务自主品牌、引导自主品牌为己任,着眼于设计在品牌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加快设计自主品牌建设。目前承担了对象国家社会科学和省部级课题,为政府机构的品牌建设提供决策咨询。上海老字号品牌转型发展研究与推进。重振上海制造,推进上海老字号品牌的复兴,对上海转型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团队在对“老字号”品牌的特有属性与核心价值得以保留和拓展的前提下,探索其品牌视觉形象进行再设计。通过对“老字号”的品牌视觉形象现状进行分析,为“老字号”注入新的品牌理念,并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开发更多新鲜的视觉元素、通过整合设计、推广与包装,为老品牌的视觉形象“再生”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其四,探索科技前沿,助力城市建设

借助新科技探索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建设。如普罗娜智慧照明系统,该系统借助融合微基站、多媒体屏以及LED照明、太阳能光伏等为一体的智慧型路灯,实现“位置网+车联网+道路运输网”合一,做到“车人路”智慧相连,以及智慧城市“信息物理系统”遍布,是“四新”经济的示范探索项目。通过规划提升,材料优化,探索解决特大型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12、文化建设

本学位点非常重视在在地域红色文化传承领域,创新品牌打造与老字号传承领域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以学院教师姚子刚为主创的瑞安国旗教育馆项目因其主题鲜明,设计独特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大媒体的高度赞誉。瑞安国旗教育馆位于瑞安西山公园内,用地面积2100㎡。建筑总建筑面积2637.29㎡。设计主题:天圆地方、天瑞地安、鼎盛中华、红旗飘扬。建筑设计充分借助现状地形环境,塑造西山公园及滨江的视觉焦点。该馆在造型上的创意非常明显,国旗教育馆建筑采用暗红色折叠穿孔铝板的立面形式,轻盈朦胧,如同西山之巅,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展厅部分以实体外墙面结合玻璃幕墙的设计,采用银灰色不锈钢杆件装饰,立面开窗模数化的运用,提示简洁高效的人文精神。

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从2018年至今,由艺术设计学院于炜教授、温全平副教授牵头,联合社会学院、商学院,以及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授组成跨学科联合科研团队,在助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围绕森林康养产业,开展了一系列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先后编制了《山西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山西沁源县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山西人祖山森林康养产业规划》,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我国当前大力推进森林康养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领先的科研优势。

在区域优秀文化传承领域,傅蓉蓉教授团队致力于海派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对承载海派历史文化记忆的海派玉雕、漆艺等进行了“活态化”传承研究,通过数字化方式对其展览展示,品牌传播,受众引导,产品更新进行研究,有效提升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消费群体中的认同度、美誉度,促进了产业转型。

于炜教授连续主编出版中国工业设计蓝皮书和创新设计蓝皮书,属于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工程皮书系列 目前在业内已经形成知名品牌效应。

从2018年至今,由艺术设计学院于炜教授等牵头,联合社会学院、商学院,以及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授组成跨学科联合科研团队,在助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围绕乡村振兴及森林康养产业,开展了一系列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先后进行了《山西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山西沁源县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山西人祖山森林康养产业规划》的品牌策划设计及品牌营销传播战略研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在我国当前大力推进森林康养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领先的品牌科研优势。

“老字号集成品牌创新工作室”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入选的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项目,由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倪海郡研究员主持。工作室围绕助力老字号焕发新生、助力创意人才的培养、助力产业融合、助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等方面开展,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起《老字号擦亮计划》老字号商业价值再定义访谈项目,目前已访谈老字号品牌23家,并与冠生园蜂蜜、大白兔、三阳、邵万生、星光、城隍庙等十多家单位举办老字号集成品牌创新系列商业实践课程,让老字号在新商业时代说好属于自己的故事。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科研团队建设不足

本学位点2016年《设计创新与城市发展》获得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017年《以“设计原理”为导向的专业认知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除此以外一直以来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方面无斩获。

本学位点需要在发挥艺术学科自身优势情况下,结合人才队伍情况,整合校内外资源,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以专家型领军人才为核心,制定本学位点科研团队发展规划。同时根据科研团队的建设目标,合理选择团队成员,形成成员科技能力互补,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和科研辅助人员搭配合理的结构。

(2)设计学硕士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学位点的培养模式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科艺融合的学科交叉,虽然在现有的通识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上重点进行了信息科学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和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培养结果有待观察。

(3)对外合作与交流深度内涵需进一步提升

由于疫情影响,赴境外学习交流的学生相较于2019年人数减少,导致对外交流合作常态化机制还不够健全。其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尚不够。这些因素影响了本学位点办学的国际化视野,也制约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2022年我们与英国金匠学院和布鲁内尔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这将有利于我们办学国际化视野的建构。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建设规划

1、以争创双一流大学为理念,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加快设计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建设,促进设计学专业的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1)科学制定设计学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发展规划,强化学科建设主体的责任意识,梳理本学位的建设体系,聚焦学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提升支撑学科,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优化专业发展模式,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提升与规模发展并重,加强学术型学位点建设。依托优势学科,坚定不移地走科艺融合之路,对接社会发展对本学科方向人才的需求,加快学术型硕士培养结构的调整及培养层次和规模的提升。努力争取早日获批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3)建立学科定期自评估制度,将设计学学术型硕士学位点自我评估作为常规性工作。在学校、学院、教师等不同层面,建立学校学科自检平台,在"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专业状态分析,为学校规划与决策参考提供数据支持。

4)加强学科建设管理,针对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方案,制定招生培养工作的实施细则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2、进一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1)着力统筹校内外各项资源,增加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本学位点的影响力。

2)推进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课程考核与相关行业要求衔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育一批符合社会需求、适应专业岗位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和复合型人才。

3)建立责权相统一的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导师评聘、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强导师培训,加强导师在培养全过程中的管理角色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学位论文的管理。